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聚焦】《中国民族报》报道建筑学院 :文化“执笔” 绘就乡村振兴幸福底色


这是大连民族大学的第2246条推送



日前,《中国民族报》以《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 文化“执笔” 绘就乡村振兴幸福底色》为题,报道我校建筑学院以实际行动助力民族地区发展建设和服务乡村振兴工作。

一弯清澈的溪水绕村而过,倒映着青山和蓝天……在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哈达碑镇沟汤村一棵古树下,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侯兆铭带着设计团队分析测绘村落样貌。


2023年,大连民族大学与辽宁省8个民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地全面合作机制,筹划在推进各自治县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新型工业振兴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岫岩县就是其中之一。


沟汤村坐落于岫岩县西北部,这里地形地貌独特、文化资源丰富,如何依托地形优势和文化资源,让村寨更加宜居宜业宜游,是摆在干部们眼前的难题。


当哈达碑镇的需求传到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迅速组建了专业的设计团队,带领师生实地走访村庄,对村寨环境、水系以及民宅进行了勘察。


屋顶、窗框、砖瓦……从村子的整体风貌,到每座建筑的位置、材质、特色,侯兆铭带着学生从村头到村尾,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每一个角落都测绘得清清楚楚。


“这里靠山依水,76座民居根据地形就势而筑,错落有致,大部分建筑保留了典型的东北民居建筑特色。”看着图纸上标注的数据,侯兆铭构思着如何进行改造。


抽象的数据与眼前的美景结合起来,这堂课让建筑学院大四学生康寅琨和夏晨曦听得入了迷。参与此次方案设计,他们收获颇丰。


“保护传承、挖掘利用传统村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助力乡村振兴、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具有重要价值。”康寅琨说,村庄中随处可见形态不同、尺寸各异的自建桥,还有村民通过手工堆砌、砖砌等多种形式制成的围墙,凝结了历史的记忆,反映了文明的进步。


数据采集完成,带着一沓厚厚的手绘图纸,建筑学院的师生一头扎进了学院的工作室,进行规划方案设计。


“我们的方案重点在于,既要切实保护好传统村落本体的真实性和周边环境风貌,留住乡情乡愁,又要提升宜居指数,改善村民生活,让中华文明彰显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工作室里,师生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设计方案,丝毫不见疲惫。


经过两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和测绘,数月时间严谨细致的研究、分析和设计制图,村寨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终于成形。


“这份方案从文化传承和满足当地群众发展需要等几个方面入手,围绕村落入口标志性大门、特色民居改造、文化广场、休闲步道、雨污排水、垃圾处理、路灯安装、环境绿化等进行规划,解决了我们的需求。”哈达碑镇干部们一页页仔细地翻看设计方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与当地建立合作扶持项目,研究解决民族地区传统建筑的保护、规划等问题;在贵州省铜仁市、江西省乐安县、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土门子村等地,完成多项乡村规划、环境整治和专项设计……2006年至今,建筑学院培养建筑专业本科毕业生1300余人,其中近一半毕业生扎根民族地区,服务建设一线。


“建筑学院将以学校与辽宁省8个民族自治县签约为契机,围绕民族地区及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学科发展和科研建设规划,以实际行动助力民族地区发展建设。”侯兆铭说。



END

出品 | 党委宣传部全媒体中心

来源 | 中国民族报

文字 | 田芮溪

编辑 | 贾奋洋

编审 | 李德万

审核 | 周禹辰


往期精彩回顾





重磅!!《人民日报》刊发学校党委书记赵铸署名文章: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安全不放假丨学校多举措扎实做好安全稳定各项工作



背后的故事——“我们一直在路上!”



寒假书单 | 书香致远 墨卷致恒



别划走!来看看民大ers的新技能吧!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博 / 抖音 / B站 / 快手 / 强国号 

@大连民族大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